《又见敦煌》| 另一个视角里的王道士与敦煌
有人说:“在敦煌,连风都是艺术。”
这座古老的城市,随手捧起一把沙,就是一段历史;随手翻开一卷书,就是一段故事。春一去,冬一来,一千年就过去了!
如果将敦煌这一千多年的历史,浓缩成一场不到两小时的演出,你能想见它是什么样的吗?
这场演出叫《又见敦煌》,是一个室内情景体验剧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b05538e9cbj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△点击观看《又见敦煌》宣传片
室内情景体验剧
《又见敦煌》以六个线索人物为故事脉络,借五个典型的场景横跨千年,重现敦煌曾经的历史。走进剧场,观众被分成十六组,分别进入不同的“洞窟”。
借助罕见超大型联动舞台机械装置、3D影像装置、移动巨幕装置等特技效果,使观众与莫高窟壁画中的历史人物“对话”,感受历史变迁,体验一次90分钟的“古今穿越”。
△《又见敦煌》剧照
《又见敦煌》的剧场很特别,没有座位,没有常见的舞台。
演出开始于一段旁白:
汉朝,已深埋在沙下;唐朝,已深埋在沙下……将军、画家,已深埋在沙下;商贾、僧侣,已深埋在沙下……曾经的喧闹,变成了一曲羌笛,曾经的繁华,变成了一抔黄沙。
△《又见敦煌》剧照
△《又见敦煌》剧照
黄沙漫漫,羌笛悠悠。张骞、索靖、张议潮、悟真和尚、米薇、王圆箓、常书鸿等,一个个敦煌历史上的人物的身影出现在观众面前,最终都被漫漫的黄沙和历史的烟云一次一次淹没。
△《又见敦煌》剧照
光线昏暗中,时光穿梭到1907年的敦煌。道士王圆箓犹豫着将藏经洞的珍贵文献装进了29个箱子,预备交给英国人斯坦因带走。
这个故事被各种版本演绎了一百年,对于王道士的所作所为,人们只有憎恨。而《又见敦煌》中的王道士,却带给了观众一种不一样的心酸。
△《又见敦煌》剧照
△《又见敦煌》剧照
这里的王道士是个虔诚的道教徒,他义务坚守着那个破败的石窟,却出卖了洞藏的经卷文物,并将卖文物筹集的资金用于修缮石窟。他的坚守,他的忏悔,以及“母亲”的原谅,都值得人深思。
△《又见敦煌》剧照
穿越狭长曲折的通道,观众就到了隋唐,这里有夜不能寐、孤泪暗泣、远拓锦书的米微,一个被经商的丈夫遗弃而滞留敦煌的美丽女子。
△《又见敦煌》剧照
她在信中肝肠寸断地向爱人倾诉:“眼下这种凄惨的生活让我觉得我已经死了,我一次又一次地给你写信,但从来没有收到过你的哪怕一封回信,我对你已经彻底失去了希望,我所有的不幸就是:为了你,我在敦煌等待了三年。”
△《又见敦煌》剧照
浸满岁月痕迹的泛黄纸张里,写满了怨恨、悲叹还有不甘的等待。当黄沙滑落,一切重又深埋沙下,繁华落尽,归于沉寂。
△《又见敦煌》剧照
在行走观演近一个小时后,观众终于可以坐下来观看最后一幕,它讲述了西晋将领索靖镇压叛乱、第220窟《药师经变图》无名画师以及张议潮收复河西的故事。
△《又见敦煌》剧照
张议潮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,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上百年的吐蕃,克复瓜、沙等十一州,之后派出十队使者分别前往长安传递消息。
△《又见敦煌》剧照
这是一次九死一生的悲壮出使,狂沙漫卷,吐蕃追击,最后只有敦煌高僧悟真率领的一队使者抵达了长安,其余皆牺牲、遗散在漫漫长路中……
△《又见敦煌》剧照
△《又见敦煌》剧照
演出的尾声,年轻的学者与诗人王维对话。“一年,有多长?不过一瞬间;一生,有多长,不过一瞬间;一千年,有多长?”诗人答到:“不过一瞬间。春一去,冬一来,一千年就过去了。”
《又见敦煌》是导演王潮歌为敦煌量身打造的首部大型情景剧,目前已俨然成为甘肃继莫高窟、鸣沙山、月牙泉之后的又一张国际旅游名片。
△《又见敦煌》导演王潮歌
9月20日恰逢《又见敦煌》演出一周年,鉴于其对提升敦煌城市品牌形象做出的贡献,敦煌市政府授予《又见敦煌》导演王潮歌敦煌“荣誉市民”称号。
监制 | 项 飞
制片人 | 石岩
主编 | 纪萱萱
记者 | 袁晓琳
编辑 | 李 端 何品慧(实习)
运营 | 邓 荣
往期节目推荐